在店下鎮巽城村入海處島嶼上,有一座海尾媽祖天后宮,遠眺似一顆翠色透亮的寶珠,浮現在碧波粼粼的海面上。
海尾媽祖天后宮是福鼎境內唯一一座在獨立海島上的媽祖天后宮,也是現存較為古老的媽祖宮廟之一,周邊設有古渡口碼頭,歷來是當地海上商貿最為繁華的地方,是能夠表現出當地漁村海洋習俗的源生地。
據嘉慶時的《福鼎縣志》記載: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奉文各府、州、縣一體奉祀。乾隆三年(1738 年),又奉引春秋二祭,說明福鼎有關媽祖祭祀的習俗傳承歷史久遠。
海尾媽祖信俗在當地俗稱“媽祖婆”,可追溯到清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巽城海尾何氏肇史基始祖啟龍公攜父瑞香公經數遷而終擇巽城海尾村。乾隆淵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1767-1772年),海尾何氏先祖正柏源公創建桐山、前岐、小巽渡船既諸埠頭,開始下南(閩南)商船做生意,并尊奉媽祖。
此后,媽祖信俗文化在巽城海尾港口境內傳開,并向周邊村莊傳播,不斷擴大影響力和傳播面。
每逢農歷三月廿三、農歷九月初九春秋祭日,當地居民和周邊村民都會自發組織一場隆重的廟會,鑼鼓喧天,祭典儀式參同演繹民俗活動,鄉土氣息濃厚,充滿濃郁的民間原生態文化氛圍。
當地媽祖文化中最為經典的是其祭典儀式,包括“迎神”“盥洗”“上香”“讀祝文”“三獻禮”“三獻舞”等,由男女歌生和男女舞生擔任角色,場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并吸收佛道及宮廷祭典儀式的精華,乃是祭儀之杰作。
近幾年,當地還對舊天后宮進行修建完善,不斷擴大宮廟,現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80多平方米。廟外,架設浮木橋連接陸地,人們以橋為路,來往宮廟之間,持續傳承媽祖文化。
□ 王婷婷